翻译抗战日文档案 大学生接受别样爱国主义教育
(原标题:翻译抗战日文档案 大学生接受别样爱国主义教育)
运城市横水镇、临汾侯马市……当这些地名出现在亲手翻译的抗日战争日文档案里时,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学生们觉得这段历史似乎就在眼前。能近距离感受真实历史且为抗日战争日文档案翻译工作贡献一份智慧,大家觉得无比光荣和自豪。
目前,太原市档案馆正在开展一项国家编纂项目——《抗日战争档案汇编》。预计2018年,《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太原市档案馆卷(第一卷)》将正式出版。在汇编过程中,太原市档案馆遇到一批日文档案亟待翻译,为了达到真实准确,太原市档案馆决定借助高校智力来完成此项工作。最终,太原市档案馆与多次参与大型日文翻译活动的太原科技大学达成意向。
高校的师生们是如何开展日文档案翻译工作的?11月8日,记者走进太原市档案馆,倾听日文档案翻译团队讲述神圣而光荣的翻译过程。
参与日文档案翻译 感知最真实的历史
“是很多人马疲劳,还是人马很疲劳?”一个修饰数量,一个修饰程度,为了能正确翻译出这句话,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大三学生李想与队友们反复推敲着。
11月8日下午4时,位于太原市为民服务中心6层的太原市档案馆里,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的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指导下进行档案翻译。“此次翻译配用了专门的电脑,全部使用档案复印件。”太原市档案局编研处处长邱俊玲说,师生们都做到了翻译中不拍照、不拷贝、不传播等。
这批日文档案主要记录了日军某连队1938年至1939年间在山西境内作战(行动)详报,相关成果将于2018年编辑出版。
“中午12时下课后,我们利用半小时吃饭。在12时40分出发前,同学们会提前准备好下午翻译时会用到的电子辞典、中日文史料、水杯等。”李想说,前几天自己感冒发烧,直到现在头还特别疼。因为是翻译的最后一天,不能因为自己生病耽误整组的翻译进度,所以她还是坚持来翻译这批档案。
翻译小组组长赵天阳介绍,学校抽调精兵强将参与此次日文档案翻译,他们被分成周三下午、周六、周日三个大组,为使每个组翻译水平均衡,分别由大三与大二学员构成。
翻译过程中,运城市横水镇的记录给翻译组另一名组长杨雨桐留下深刻印象。“我的老家在运城,对横水镇有一定的了解,当看到横水镇三个字时,感觉特别真实,历史似乎就在眼前。”杨雨桐说。
李想介绍,由于这批日文档案没有标点符号并且全部为手写记录,个别处语句不通顺,所以整个翻译过程比较缓慢。经过4周时间,她们共完成3卷70多页内容的翻译。
为精准翻译一个字 采用多种途径查询
翻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出现不会或是拿不准的词语、语句时,同学们可以在QQ群、微信群里及时询问,群里的6名老师会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
“上次在翻译时我们小组遇到一个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横倒的日字,小组成员查询字典没有找到。为了保证档案的保密性,我们在纸上写下这个字,将图片发送至群里。”李想说。
“查找古汉语词典、日文词典都找不到出处,通过对档案前后文比对、推理后,两位老师确认应该是 附属品 的 品 字。”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齐明皓说,为确保这个字的准确性,他还专门请教日本国语教师,最终确定就是“品”字。
类似这样的交流非常多,譬如侵华日军的军队符号、“羽”就是“翼”等,学生们都能在最快时间得到专业老师的答复。齐明皓介绍,这批日文档案大都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行军战斗日志、辎重配备、军事地图以及日军的伤亡记录等。档案翻译的难点是文字没有标点符号,很多为日语古语以及军事术语等。
目前,除周六组进行翻译扫尾工作,周三组和周日组已经开始校译。齐明皓说,校译结束后,学校的专业老师将对日文档案进行审稿,预计11月30日前将翻译初稿交至太原市档案局。
馆校合作 师生们很珍惜直面档案的机会
“这次翻译的日文档案将辑录于国家编纂项目——《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丛书。”邱俊玲说,这项工作是档案部门加强抗战档案史料收集整理、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大型档案编纂工作,规划时间10年。
2018年,《抗日战争档案汇编·太原市档案馆卷(第一卷)》将正式出版,根据对馆藏抗日战争档案的初步摸底,太原市档案馆将编纂出版10卷左右。
“当见到这批日文档案的时候,学校的师生们都非常激动,很珍惜这次直面档案的机会。”齐明皓说,档案因其所特有的原始性、记录性、确凿性而产生的历史教育意义,使得翻译档案也成为师生们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在此基础上,太原市档案局(馆)与太原科技大学互授“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和“外文档案翻译合作院校”牌匾,正式开启双方合作模式。
(编辑: xue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