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翻译让中文不再陌生
(原标题:好翻译让中文不再陌生)
近日,一篇题为《致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公开信:什么时候才不觉得中杯顾客无知或愚蠢?》的文章引起了网友热议。文章作者对星巴克咖啡的不满源自其杯型的中文翻译问题。星巴克常用的3种杯型的中文名称为“中杯”“大杯”和“超大杯”,虽没有翻译上的硬伤,但没有“小杯”不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因此,星巴克员工每每需要再三确认消费者选择的杯型。一些网友表示,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只得用杯型的英文名称来点单。
伴随着国际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语词汇涌入中国。为了理解和沟通的方便,也为了构建标准的中文语言环境,我们需要将外语翻译成中文。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有些中文翻译不够实用方便,不利于培养他们使用中文的习惯。
翻译不当让人“看不懂”
错误、生硬的翻译会造成理解的困难,让本就对中文不够熟悉的外国汉语学习者更加困惑。
高桥诚来自日本,曾通过交换项目在南开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一次,他和中国朋友到天津的一家日式餐厅吃饭,发现中文菜单上有一道“牛丼饭”,这个词让他和中国朋友一头雾水。“ 丼 这个字在日语里相当于中文里的 盖浇饭 ,所以 牛丼 就是 牛肉盖浇饭 。 饭 字加在后面意思就重复了。我有点看不明白,而且我的中国朋友也看不懂这道菜是什么。”高桥诚说。
安娜是一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2015年她在中国观看了美国电影《复仇者联盟2》。她回忆说:“电影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情节,美国队长说了一句台词,打出的中文字幕是 有人要杀你,赶紧跑 ,这和电影中美国队长勇敢的性格很不相符,我以为是我理解错了那句中文的意思。看完电影后我查了英文原文,才发现是翻译者把原文中表示 坚持 的词组按字面意思翻译成了 逃跑 。这句错误的翻译给我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翻译不准让人“不想用”
还有一些中文翻译,虽然没有错误,但不能简洁、准确地表达出原语言的意义。外国人不愿意使用这样的中文翻译,甚至中国人也不喜欢用。
高桥诚告诉笔者,虽然他在中国待的时间不长,但他已经碰到过很多翻译方面的问题。他举了个例子,“我认识一个中国同学,他经常说他的专业是 HRM 。我问他这个专业的中文名称,他告诉我中文翻译是 人力资源管理 ,这是将英文逐词翻译而来的。我觉得这样翻译很死板,不好理解,而且这个词也很长,使用起来也不方便。”高桥说,“怪不得这个中国同学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专业。”
安娜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刚到中国时,她将新买的中国产手机设置成了中文系统。当时就遇到了翻译带来的麻烦。安娜说:“我想安装手机软件,但找了很久也不知道应该在哪里下载软件。我就去问一个中国同学,她告诉我只要找到手机里的 应用商店 ,就可以搜索、下载、安装手机软件了。我很不能理解 应用 这个中文翻译,因为我认为它是一个动词。中国同学解释说这是从英文 application 直接翻译过来的。我认为 应用 这个翻译不如 软件 好理解,所以现在好多人索性直接说 APP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表示,语言使用者在选择外文或中文翻译时,首先会考虑经济性因素,也就是说,哪个形式的翻译简单、易于记忆,就更愿意用哪个。目前中外翻译的趋势是,音译或直接用字母词越来越多。因此,会出现以上的情况。
怎样发挥翻译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教授李明洁认为,语言之间百分之百的翻译是不可能达成的,因为每种语言的背后都是与这种语言对应的文化;而每种语言使用者给世界上的现象归类、命名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不同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概念。
但为了互相理解,翻译又是必不可少的。李明洁教授说:“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的单语言社区,所有地区的语言都是多元的。以适合的翻译技巧达成不同语言之间的充分理解,是我们应该努力促成并可望实现的。其前提是了解差异,明确分歧,达成共识。”
因此,为了使翻译后的语言有更好的传播效果,译者要在理解语言差异的基础上,做出准确、巧妙的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林克难曾在论文中指出,翻译需要考虑受众的实际感受。翻译者可遵照“模仿-借用-创新”的原则。例如,要将外语翻译成中文时,译者要充分理解中文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以便在翻译时模仿、借用,即使找不到相近的表达,也应遵照中文习惯来进行创造,避免“对号入座”式的机械翻译。这样,翻译才能被受众理解、接受、使用。
对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好的中文翻译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中文,降低他们对中文的陌生感。他们对中文的使用本来就不够熟练,如果中文翻译再不便于使用,他们就更不容易形成使用汉语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他们的汉语学习,不能发挥出在中文环境中学习汉语的优势。
(编辑: xue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