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翻译也是青春饭,40岁后体力精力下滑,该如何应对?
时间:2017/6/6 来源:视觉中国 浏览:2676
很多翻译会选择跳槽,在40岁左右“二次创业”。
戴着眼镜,外表斯文的老杨是一名德语翻译。从初中开始学习德语,入行翻译圈已经25年,在口语翻译这一行当,今年47岁的他却已是高龄。老杨说,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口语翻译光鲜亮丽,出入于各种高端场合,双语之间切换自如十分高大上,却不知背后的辛酸苦辣。
一场同传,感觉身体被掏空
在口语翻译界,又分为同声传译和交互式传译两类,简称“同传”“交传”。老杨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做的是交传,同传只有寥寥数次。 “顾名思义,同传要在他人讲话的同时,同步完成翻译工作;交传则是等一个人说完后,再翻译给另一方。”老杨说,虽然做同传次数很少,但印象分外深刻,因为真的太累了。 大约15年前,老杨接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同传任务。任务时间不长,只有半小时左右,但老杨为此准备了整整一周,从企业背景到人事资料再到整个产业概况,他几乎把这个行业研究了一遍。饶是如此,半小时下来,他还是感觉脚步发飘,“太累了,仿佛身体被掏空。”
有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30分钟左右,但老杨说,他的最高纪录是保持了整整一天。那是他第一次跟随上级到德国考察,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一天之内有14场会谈。“吃早饭的时候就在谈。晚饭结束后还一起看了场足球赛,我也得做翻译。”几乎每时每刻,老杨的大脑都在高速运转。
偏偏当天他们谈论最多的经济和足球,是老杨不甚了解的2个领域。老杨说,晚上回到宾馆,他甚至不记得今天参观了些什么,满脑子想的还是翻译的事情,“总想着哪一句还可以翻译得更好,有点魔障了。” 老杨坦言,现在若再让自己跟着翻译一天,只怕连一半的时间都坚持不了。“我已经年近半百啦,吃不消那么高强度的工作了。”
跳槽?出国?转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吃的也是一碗“青春饭”。运动员有自己的黄金年龄,翻译也有。按照老杨的说法,30来岁的翻译,是经验阅历和精力体力结合得最好的时候。“年轻人缺经验,年纪超过40岁,体力就会逐渐跟不上了,对同传来说尤其如此。” 但是,年轻人可以通过一次次实战迅速积累经验,上了年纪的人却无法避免精力体力的下降。所以,老杨说,一般情况下,承担口语翻译任务的都是一些年轻人。
年轻人上位之后,像老杨这样40来岁的“老翻译”难免受到冲击。在老杨的身边,有不少年龄相仿,同样从事翻译工作的朋友,他说,一旦到了40岁,大家都在想办法谋求新的出路。“当年和我年龄相仿的翻译,现在还留在这一行的不到三分之一。”老杨坦言,职场中年危机在口语翻译身上表现得挺明显,“大家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很大,都想着趁这个时间多赚一些。”
“华为不是有个一个45岁以上强制退休的相关政策吗?我有位同学在华为工作,他一年赚的钱大概是我的十倍。”老杨说,华为员工到了中年,基本上已经赚够了下半辈子要花的钱。但对于翻译这个行当,则基本不可能。所以,很多翻译会选择跳槽,在40岁左右“二次创业”。
在老杨的翻译朋友中,不少跳槽到了知名外企。“前段时间有位朋友辞职去了摩根大通,工资涨了好多。毕竟做了这么多年翻译,外语水平过硬。” 还有一些则选择出国。他有一位同为德语翻译的同学,早年移民德国,如今在德国经济部任职。老杨常和这位同学开玩笑,不当中国的公务员,跑去德国当公务员了。
调整好心态最重要
老杨则选择了留在原单位。
老杨现在在单位,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职位,“就是那种随处可见的普通中年职工”。不过,从八九年前开始,老杨承担的翻译任务越来越少,更多地做一些中外交流合作项目,尤其是与德国的合作。这也是留下来的那三分之一中,最常见的选择。虽然做项目时也要加班,但比起做翻译时的高强度,已经轻松了很多,所以老杨挺满意。
老杨觉得,自己对中年危机有感觉,但并不强烈。他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心态好”、“没有孩子”。现在的他,有更多时间看看书,去世界各地旅游。每年老杨都会利用假期,自己制作攻略,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今年春节期间,老杨便选择喊上一位好友,沿着尼罗河来了一趟为期两周的埃及之旅。
老杨很享受这样的旅行。他去过法国巴黎这样全球知名的旅游城市,也登上过尚未开发,只有一个小渔村的美丽海岛。老杨说,每当他走到一个新的地点,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时,仿佛生命中开启了新的篇章。“源源不断的新鲜感给我带来了强大的动力,工作也有劲了。”这个端午节期间,老杨又去旅游了,目的地是普吉岛,《欢乐颂》的取景地。
心态好,还与在翻译生涯中结识的朋友有关。老杨说,他的价值观受外国友人影响很大。“钱够花就行,何必汲汲营营?”老杨有一位德国朋友,在当地政府任职,人缘颇佳,周围人劝他去竞选议员,他拒绝了。
“你猜猜理由?议员太忙了,不干。”
(编辑: xue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