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专家称应创新外译传播方式
近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中国翻译》、《现代传播》、《外语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协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夏宾 摄
“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海外了解‘一带一路’的受访者认为这个倡议对国家、个人、地区经济和区域和平都具有积极意义。”10日,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翻译研究与教学学术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外文局总编室主任黄卫出席该论坛时如是说。
上述数据源自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公布的2015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该报告的调查包括了G20(20国集团)中的19个成员国(欧盟除外),受访者样本共计9500个,覆盖18-65岁的当地居民,男女比例各占一半。
在黄卫看来,要进一步借“一带一路”提升中国国际形象与中国外译传播的创新密切相关。“中国自身对外政治话语体系要及时适应跨文化传播需求,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差异虽然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翻译的桥梁超越差异,跨越鸿沟。”
黄卫给出了具体方案:把握原文精神实质,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强调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根据外文语言文化特点转化,尽量采用受众和读者都看得懂、易接受的表达方法。
黄卫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成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而“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极强,是名副其实的语言博物馆,“仅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就接近千种。”
黄卫回忆说:“9月初,限量版《中国关键词》亮相G20杭州峰会,沙特一家主流新闻机构的总裁就特别留意到了里面‘一带一路’的外文解释,他觉得沙特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伙伴,这个词条可以作为沙特国内报道的参考。”
黄卫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有了解需求,未来应加强非通用语种的中国主题图书的翻译出版,助推中国国际形象竖立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编辑: xueqi)